礼记

《礼记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的产生、内容以及变迁,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。内容繁多,涉及哲学、历史、道德、祭祀、文艺、习俗等方方面面,还有大量的哲理名言、警句,精辟而意义深刻,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:上老老而民兴孝,上长长而民兴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;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;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;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;所恶于右,毋以交于左;所恶于左,毋以交于右。此之谓絜矩之道。《诗》云:“乐只君子,民之父母。”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,此之谓民之父母。《诗》云:“节彼南山,维石岩岩。赫赫师尹,民具尔瞻。”有国者不可以不慎,辟则为天下僇矣!《诗》云:“殷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。仪监于殷,峻命不易。”道得众则得国,失众则失国。
【原文】
 
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:上老老①而民兴孝,上长长②而民兴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③也。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;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;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;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;所恶于右,毋以交于左;所恶于左,毋以交于右。此之谓絜矩之道。《诗》云:“乐只君子,民之父母。”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,此之谓民之父母。《诗》云:“节彼南山,维石岩岩。赫赫师尹,民具尔瞻。④”有国者不可以不慎,辟则为天下僇⑤矣!《诗》云:“殷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。仪监于殷,峻命不易。⑥”道得众则得国,失众则失国。
 
【注释】
 
①老老:尊敬老人之意。第一个“老”是动词,指的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的意思。
 
②长长:敬重长辈之意。与“老老”的结构相同。
 
③絜矩之道:是儒家的伦理思想,指一言一行要有模范作用。絜,度量之意。矩,画矩形所用的尺子,是规则、法度之意。
 
④节彼南山……民具尔瞻:出自《诗经·小雅》。节,高耸的样子。岩岩,险峻之意。师尹,指的是太师尹氏,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。瞻,瞻仰、仰视之意。
 
⑤僇:通“戮”,杀戮之意。⑥殷之未丧师……峻命不易:出自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。师,人民大众。配,与……相符。仪,应该。监,警戒,鉴戒。峻,大。
 
【翻译】
 
所谓平治天下的前提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,是因为只要君王尊敬老人,国人就会孝顺成风;只要君王尊重长者,国人就会悌道成风;只要君王体恤孤幼,国人就不会遗弃孤幼。所以君子有絮矩之道。所厌恶于上级的行为,就不再用来对待下级;所厌恶于下级的行为,就不再用来对待上级;所厌恶于前人的行为,就不再用来对待后人;所厌恶于后人的行为,就不再用来对待前人;所厌恶于在自己右边的人的行为,就不再用来对待在自己左边的人;所厌恶于在自己左边的人的行为,就不再用来对待在自己右边的人。这就叫作絮矩之道。《诗经》上说:“与民同乐的君子,乃是民之父母。”老百姓喜欢什么自己就喜欢什么,老百姓讨厌什么自己就讨厌什么,这就叫作民之父母。《诗经》上说:“巍峨的南山啊,山石高又高。显赫的太师啊,万民齐瞩目。”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麻痹大意,出了问题就要受到天下人的惩罚。《诗经》上说:“殷商未曾丧失民心时,上帝还保佑。我们应该借鉴殷商灭亡的教训,上帝才会永远保佑。”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:得到民众就得到国家,失去民众就失去国家。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文献:[1]陈才俊.礼记精粹[M].北京:海潮出版社,2012.[2]刘小沙.礼记新编[M].北京:北京联合出版公司,2015.[3]周何译.礼记[M].北京:中国友谊出版公司,2012.[4]李慧玲.礼记精粹[M].郑州:中州古籍出版社,2010.[5]杨天宇.礼记译注(全两册)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7.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