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记

《礼记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的产生、内容以及变迁,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。内容繁多,涉及哲学、历史、道德、祭祀、文艺、习俗等方方面面,还有大量的哲理名言、警句,精辟而意义深刻,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“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。故祭帝于郊,所以定天位也;祀社于国,所以列地利也;祖庙,所以本仁也;山川,所以傧鬼神也;五祀,所以本事也。故宗祝在庙,三公在朝,三老在学,王前巫而后史,卜筮瞽侑,皆在左右。王中,心无为也,以守至正。故礼行于郊,而百神受职焉;礼行于社,而百货可极焉;礼行于祖庙,而孝慈服焉;礼行于五祀,而正法则焉。故自郊社、祖庙、山川、五祀,义之修而礼之藏也。”
【原文】
 
“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。故祭帝于郊,所以定天位也;祀社于国,所以列地利也;祖庙,所以本仁也;山川,所以傧①鬼神也;五祀,所以本事也。故宗祝在庙,三公在朝,三老在学,王前巫而后史,卜筮瞽(gǔ)②侑(yòu)③,皆在左右。王中,心无为也,以守至正。故礼行于郊,而百神受职焉;礼行于社,而百货可极焉;礼行于祖庙,而孝慈服焉;礼行于五祀,而正法则焉。故自郊社、祖庙、山川、五祀,义之修而礼之藏④也。”
 
【注释】
 
①傧:接待、招待。
 
②瞽(gǔ):乐师。
 
③侑(yòu):劝人酒食。这里特指饮食的时候陪侍的人。
 
④藏:归宿,寄托。
 
【翻译】
 
“先王担心礼教不能普及于下民,所以祭上帝于南郊,以此表明天的地方是至高无上的;又祭土神于国内,借以昭示大地为人类生活提供各种便利;在庙中祭祖,以这样的方式昭告百姓间应该相亲相爱;又祭祀山川,以这样的方式昭告对待神灵要心怀敬意;举行五祀之祭,以这样的方式昭示各种制度来源于此。所以,天子在宗庙中有宗祝在一旁协助;朝堂之上有三公辅佐;在太学中三老提出建议;在天子的身边,前有掌理神事的巫,后有负责记录言行的史,负责占卜、奏乐、规谏的官员,在天子两侧,天子在正中间,心无旁骛,只需恪守至正之道就行了。因此,在南郊举行祭天仪式,天上的众神就会各司其职;祭地于国,地上各种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;在庙中祭祖,孝慈之道就会得到推行;举行五祀之祭,各种法则制度就会得到遵守。这样看来,祭天、祭地、祭祖、祭山川、祭五祀,都是用礼彰显其内涵的。”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文献:[1]陈才俊.礼记精粹[M].北京:海潮出版社,2012.[2]刘小沙.礼记新编[M].北京:北京联合出版公司,2015.[3]周何译.礼记[M].北京:中国友谊出版公司,2012.[4]李慧玲.礼记精粹[M].郑州:中州古籍出版社,2010.[5]杨天宇.礼记译注(全两册)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7.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