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记

《礼记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的产生、内容以及变迁,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。内容繁多,涉及哲学、历史、道德、祭祀、文艺、习俗等方方面面,还有大量的哲理名言、警句,精辟而意义深刻,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御同于长者,虽贰不辞,偶坐不辞。羹之有菜者用梜。其无菜者不用梜。为天子削瓜者副之,巾以。为国君者华之,巾以绤。为大夫累之,士疐之,庶人龁之。父母有疾,冠者不栉,行不翔,言不惰,琴瑟不御。食肉不至变味,饮酒不至变貌,笑不至矧,怒不至詈。疾止复故。有忧者侧席而坐,有丧者专席而坐。
【原文】
 
御同①于长者,虽贰②不辞,偶坐③不辞。羹之有菜者用梜(jiā)④。其无菜者不用梜。为天子削瓜者副之,巾以。为国君者华之,巾以绤。为大夫累⑤之,士疐(dì)⑥之,庶人龁(hé)⑦之。父母有疾,冠者不栉,行不翔,言不惰⑧,琴瑟不御。食肉不至变味,饮酒不至变貌,笑不至矧(shěn)⑨,怒不至詈⑩。疾止复故。有忧者侧席而坐,有丧者专席而坐。
 
【注释】
 
①御同:陪同长者参加别人宴请长者的宴饮。
 
②贰:增添。
 
③偶坐:陪坐。
 
④梜(jiā):筷子。
 
⑤累:裸露,意谓不用巾覆盖。
 
⑥疐(dì):古通“蒂”,瓜果的蒂。
 
⑦龁(hé):咬。
 
⑧不惰:戏笑轻慢之言。
 
⑨矧(shěn):齿龈。
 
⑩詈:骂,责骂。
 
【翻译】
 
受邀陪侍年长者用餐,待遇与年长者相同,虽然主人进上双份食物也不推辞;作为陪客与主客并坐而食,也不推辞主人所进上的食物。羹汤中有菜的,就用筷子吃;那些没有菜的羹汤,就不用筷子吃。为天子削瓜,去皮后要切作四瓣,再从中间横切开来,以细葛布覆盖。为君王削瓜,去皮后切成两瓣,再从中间横切开来,以粗葛布覆盖。为大夫削瓜,削皮后切成两瓣而不覆巾;为士削瓜,削皮后只要横切一刀,去除瓜蒂。熟人只要去除瓜蒂就啃着吃。父母生病时,做儿子的戴帽子会顾不上梳头,走路顾不上注意姿势,说话顾不上讲究辞藻,琴瑟也不弹奏了,吃肉少到不能改变食物的滋味,饮酒少到不致改变脸上的颜色,笑不露出齿龈,怒不致责骂人。等父母的病好了,才恢复原来的常态。心中有忧患的人自己独席而坐。为父母服丧的人只坐单席。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文献:[1]陈才俊.礼记精粹[M].北京:海潮出版社,2012.[2]刘小沙.礼记新编[M].北京:北京联合出版公司,2015.[3]周何译.礼记[M].北京:中国友谊出版公司,2012.[4]李慧玲.礼记精粹[M].郑州:中州古籍出版社,2010.[5]杨天宇.礼记译注(全两册)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7.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