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自身的光明之德,在于亲爱民众,在于使人达到至善的境界。知道达到至善的境界而后才能确定志向,确定了志向才能心无杂念,心无杂念才能专心致志,专心致志才能虑事周详,虑事周祥才能达到至善。万物都有其本末,凡事都有其终始。知道了应该先做什么,后做什么,那就接近于大学的宗旨了。
古代想要把自己的光明之德推广于天下的人,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;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,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;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,就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;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,就要先端正内心;要端正内心,就要先意念真诚;要意念真诚,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善恶吉凶。行善则有善报,行恶则有恶报。报应的不爽才能使其辨别...
所谓意念真诚,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。这就好比厌恶臭秽的气味而嘴上不讲,又好比喜欢漂亮的女人而佯装讨厌,这叫作自我掩饰。所以君子一定谨慎自己的独处。小人在一人独处时做起坏事来,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,只有在见到君子时才躲躲藏藏,掩盖他做过的坏事,炫耀他做过的好事。可是在他人看来,就如同见到了他的五脏六腑那样清...
《诗经》上说: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,绿竹郁郁葱葱。有位风度高雅的君子,好像切磋过的象牙,好像琢磨过的美玉。庄严而又威武,显赫而又坦荡。风度高雅的君子,教人始终难忘。如切如磋,是说君子的研究学问;如琢如磨,是说君子的修养品德。瑟兮僴(xin)兮,是说君子的内心恭敬戒...
《康诰》上说:文王能彰明德行。《大甲》上说:你应当关注上天赋予你的光明德行。《尧典》上说:帝尧能够彰明崇高的道德。说的都是人君要自明其德。商汤的《盘铭》上说:如能一日自新,就能日日自新,每日自新。《康诰》上说:要洗心革面,重作新人。《诗经》上说:姬周虽然...
所谓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内心:是因为自身有所愤怒,内心就不能端正;自身有所恐惧,内心就不能端正;自身有所嗜好,内心就不能端正;自身有所忧患,内心就不能端正。当你心不在焉的时候,就会视而不见,就会听而不闻,就会吃东西不知道滋味。这就叫作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内心。
所谓要整顿好家庭首先要修养好自身:是因为人的看法往往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有所偏颇,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有所偏颇,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有所偏颇,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有所偏颇,对自己所轻视的人会有所偏颇。所以,喜爱一个人而能知道他的缺点,厌恶一个人而能知道他的优点,世上少有。所以有句谚语说: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儿...
所谓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庭,是因为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好而能管好别人的事是没有的。所以,如果每个君子都管好了自己的家人,那就等于管好了全体国民。家庭中的孝,可以移来服侍君主;家庭中的悌,可以移来服侍官长;家庭中的慈,可以移来爱护百娃。《康诰》上说:如同爱护婴儿那样。&rd...
所谓平治天下的前提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,是因为只要君王尊敬老人,国人就会孝顺成风;只要君王尊重长者,国人就会悌道成风;只要君王体恤孤幼,国人就不会遗弃孤幼。所以君子有絮矩之道。所厌恶于上级的行为,就不再用来对待下级;所厌恶于下级的行为,就不再用来对待上级;所厌恶于前人的行为,就不再用来对待后人;所厌恶于...
所以君子首先要考虑的是德行。有了德行就有了民众,有了民众就有了国土,有了国土就有了财富,有了财富就有了国用。德行是本,财富是末。轻本重末,就会从老百姓手上抢夺财富。所以说,君王聚敛财富,百姓就背离而去;君王布施财富,百姓就络绎而归。所以,君王既然有不中听的话出口,百姓就会有不中听的话进入其耳;君王的财货...
《秦誓》上说:假如有这样的一位大臣,诚恳忠实,无他特长,但其品德高尚,心地宽厚,能够容人容物。别人有了什么本领,就好像他自己有了;别人的才能,别人的美德,他都衷心地赞美,不但口头上加以称道,而且还能包容推荐他们,这就使我的子孙黎民得到保护,也有利于国家。别人有了什么本领,他就嫉妒厌恶;别人的才能,别...
生财有方法、规律可循。这就是干活的要多,吃饭的要少,生产效率要高点,消费速度要慢点,那么财富就永远充裕了。仁者把自己的财富分给别人,赢得好名声;不仁者宁要财富,不要好名声。没有听说过君王爱好仁而臣下却不爱好义的。也没有听说过臣下爱好义而事情却办不成的。也没有听说过臣下不把国家府库的财富当作自己的财富加以爱护...